坚持立德树人 深化综合改革
坚定不移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
——在中国共产党重庆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周 旬
(2016年7月2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重庆大学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重庆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国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我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科学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奋力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大会主题:坚持立德树人,深化综合改革,团结带领全校共产党员和全体师生员工,坚定不移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
一、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学校党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牢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带头加强学习,深入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把中央的要求贯彻到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学校党委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学校党的建设突出位置,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化思想引领,巩固课堂、论坛、网络等意识形态阵地,规范哲学社会科学类报告、讲座、论坛等管理,加强舆情信息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认真落实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坚持召开二级党组织书记例会、党员专家座谈会、民主党派及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学生代表座谈会、离退休老同志座谈会等,注意把握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群体人员的思想动态,强化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进一步拓展宣传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外主流媒体和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学校改革发展成绩,学校社会声誉明显提升。
(二)深入开展党内主题教育活动,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
学校党委扎实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深入开展党内主题教育活动,八项规定精神深入人心、作风建设扎实推进、群众路线贯彻落实,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了各级党组织和全校党员干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部署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了全体师生员工推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
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七年来共发展党员26042名,其中学生党员25833名,为党组织不断注入新生力量。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于2011年、2016年两次开展了二级党组织换届工作,配齐配强二级领导班子。通过严格党内政治生活、落实“三会一课”及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开展党团共建活动等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先后修订了中层党政领导干部和科级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实施细则,加大民主推荐干部的力度,提高选任工作的科学性和公信度。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整合海外干部培训、中层干部自主培训和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联合办学等培训渠道,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从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干部因私出国(境)护照集中管理等方面健全干部监督管理体系,严明党的纪律。不断完善干部考核办法和考评机制,增强考核工作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强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组织修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配套制度,制定落实“两个责任”实施办法,坚持开展学校党委领导约谈二级党政“一把手”工作,组织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承诺书,分解责任,加强考核,督促落实。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和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要求融入业务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正风肃纪。严格“三公”经费管理,对公务接待、办公用房、公务用车、领导干部违规兼职取酬、财经纪律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自查自纠及专项治理。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和党风党纪、廉洁从政教育,严守纪律红线。
(三)科学谋划学校发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把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坚持“育人为本、人才惟先”,通过“机制创新、改革推动”,努力“夯实基础、完善布局”,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1.统筹谋划学校发展,学校事业顺利推进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校发展的系统谋划。统筹制定、实施事业发展规划,圆满实现“十一五”、“十二五”发展目标,“十三五”发展规划顺利推进。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重庆大学章程》获教育部核准,完成校学术委员会的章程修订和换届工作。结合学校事业发展实际,建立学部制,对行政管理机构、学院设置进行了调整。各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议政建言、民主监督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坚持问题导向,聚力内涵发展,统筹制定综合改革方案,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各项改革。抓住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谋划我校“双一流”建设方案,把握主动和先机。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强校战略扎实推进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引育并举”,支持学校行政和职能部门大胆创新,积极改革,努力建设能支撑学校发展的高水平教职工队伍。围绕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技术保障队伍建设,对用人制度、评价晋升制度、岗位聘任和薪酬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通过两轮设岗聘任制度建设,加大学院在设岗聘任工作中的自主权,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紧密围绕国家人才战略计划,切实开展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学术带头人引进工作,大力实施“百人计划”,深入推进科研、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师海外培训,培育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规模逐步壮大、结构更加优化、质量明显提升。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部、市级各类人才200余人。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大力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加强以“重庆大学易班”、“红岩先锋”建设为重点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网络服务管理,推进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工作。大力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就业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98%左右。深入开展学生“争先创优”活动,切实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全覆盖。学生体育运动和艺术活动蓬勃开展。
继续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贯穿教育教学改革始终。切实推进高水平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健全质量保障机制。创办弘深学院、博雅学院,实施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协同培养,开设各类创新试验班,拓展与国(境)内外一流大学的合作办学与合作培养。专业特色逐步凸显,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获得多项国家和重庆市教学成果奖,获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表现优异,生源质量不断提升。
明确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定位,基本建立质量导向的资源调配机制。改革招生制度,全日制脱产博士生比例达98%。改革导师遴选机制,完善导师责任制和资助制。加大研究生国际交流资助力度。探索研究生培养“产学”结合模式,汽车工程硕士班受到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高度赞誉。着力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构建博士生工作站、社会实践服务团等多层次实践平台。研究生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数持续增长,在全国性研究生创新大赛中成绩突出。
4.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科研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坚持内涵发展,夯实科研基础。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山地城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与深空巡视探测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市级协同创新中心。新增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积极争取重大科研课题,承担国家重大专项、973、863、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课题300余项,国防军工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均实现“零”突破并稳步增长。到校科研经费大幅增加。高水平论文数量持续增长。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及授权量进入全国高校前20名。获国家三大科技奖17项,其中作为主研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牵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学术期刊办刊质量持续提升,两种期刊同时首次入选全国“百强报刊”。学校出版社出版的“万卷方法”丛书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丛书。
5.优化学科布局,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练
以“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为契机,加大学科布局调整力度,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在发展工科优势的同时,加大了文、理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推进与第三军医大学合作。瞄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成立了汽车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根据学校实际,不断完善学部职能,充分发挥学部在指导和协调学科发展、完善学科布局方面的重要作用。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工程博士、工程硕士授权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稳步增加。在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中,4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名,1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启动一级学科建设规划工作,遴选出一批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予以重点支持。
6.推进国际国内合作,服务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新增一批校际合作协议和联合培养项目,加强“111引智基地”建设。成立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共建中新(重庆)国际联合研究院,成立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或承办10余个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大力推进全英文授课专业和课程建设。来华留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生源结构显著优化,获批“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生示范基地”。
积极争取重庆市对学校建设的支持,重庆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重庆大学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意见》(渝府发〔2010〕119号),2009年至2015年市财政资金支持达3.2亿元。与重庆30多个区县和多家市属国企、校董会董事单位的合作持续深化。与校友的交流联系进一步加深。累计募集各类到账资金近10亿元。顺利完成对口贫困地区和高校帮扶任务,积极参与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等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积极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和科研成果转化。重庆市大学联盟、卓越联盟等校际合作不断深化。
7.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办学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财力保持较快增长,多渠道筹措经费、自我发展及抗财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支出结构持续优化,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服务效率不断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教职工生活福利待遇,按照国家和重庆市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参保工作。加大教学、学科、队伍建设等方面投入力度。通过新建、改造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宿舍等基础办学设施,大幅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消耗性支出、“三公经费”支出、部门运行经费预算、能源费净支出等持续下降。教职工“报账难”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大力加强平安校园建设,“五横四纵”安全管理模式和交通安全管理“三个三”工程建设成果分获中央综治委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虎溪校区在管理机制、后勤与条件保障全面社会化、学生管理条块结合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审计监督实现全覆盖。积极做好离退休工作,认真为老同志分忧解难。资产管理、后勤服务、社区管理、医疗卫生等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全面升级,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同志们,经过七年多的辛勤努力,我校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显著进步,学校发展潜能进一步释放,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2011年学校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重庆市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怀与支持,离不开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上级党组织,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全校共产党员,向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中,我们积累和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主要体现为“四个坚持”:
坚持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在学校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重大人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在各自岗位上辛勤耕耘,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产出了一批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成果。今天,我们更要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立足本职工作,为创新型国家、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坚持牢固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重大人敢抓机遇、善抓机遇,在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等重大机遇中不断实现学校发展的新突破。面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这一新的历史机遇,必须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国家科技、教育领域改革的重大部署,实现学校发展又一次新跨越。
坚持发扬团结拼搏的创业精神。在学校的办学历程中,一代又一代重大人不畏艰险、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勇攀高峰,形成了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创业精神。我校在高电压、ICT、电镜等方面取得的代表性成就,无不是发扬了这种精神。重庆大学地处西部,面对高校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只有发扬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创业精神,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和服务全校师生员工。学校过去的发展成绩依靠的是广大党员和教职工的支持和参与。坚持立德树人,深化综合改革,坚定不移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更需要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职工、服务教职工。学校为广大教职工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做好服务,教职工才能更加积极主动为学校发展献计出力。
在总结学校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对学校发展战略、学科与队伍建设、校区建设规划等影响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的系统性研究与谋划不够,抢抓机遇、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与新要求的主动性、前瞻性不够。
——围绕学科建设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政策措施还不到位,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数量偏少,师资队伍数量和整体水平还不适应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要求。
——围绕世界教育科技发展趋势,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学科建设的合理布局与分类指导、打造学科优势特色不够,支撑学校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不足。
——激发和释放学院活力不够,学院办学主体作用的发挥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的担当意识、赶超意识、能力素质、进取精神、服务理念、工作作风离师生的期望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面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奋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战略要求,是支撑重庆作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的需要,更是历代重大人的夙愿。重庆大学经过87年的发展,具备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和实力。但对比国内同类高校,在衡量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上我校还有较大差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和赶超意识,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驰而不息的精神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在“双一流”建设中抢占先机。
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关键、改革创新为动力、党的建设为保障,坚持内涵发展,优化学科布局,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科学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在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时,要坚持以下工作原则:
解放思想:要用全局眼光、战略思维,在世界教育科技发展大背景下谋划推进学校发展。大胆创新、勇于突破、深化改革,在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以人为本:学校发展全心全意依靠师生员工,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师生在学校发展中找到个人位置、发挥应有作用、实现自身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内涵发展: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德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坚持分类指导,改革评价体系,资源分配和激励机制向立德树人聚焦、综合改革发力。
突出特色:以学科为基础整合人才和智力资源,凸显学科优势,强化学科特色,通过一流学科建设的率先突破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传承创新:大力弘扬80多年办学历史积淀的文化底蕴,不断赋予重大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俱进,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注入新动力。
开放发展:要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机制与平台建设,通过开展国际国内实质性合作,汇聚育人资源、服务社会发展、提升办学实力。
依法治校:将法治思维贯穿治学治校全过程,用法治方式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加快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健全制度与执行制度相结合,真正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从严治党: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建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立健全从严治党责任体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今后五年,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以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人才保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清理、破除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加强对人才的团结教育引导服务,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以学科建设规划为依据,按一级学科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分层次、分类别、有重点地开展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学科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高水平团队建设计划”培育学科领军人物,打造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团队,大力支持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不断提升学术水平与影响力。通过进一步完善“百人计划”、提升青年教师引进水平、改革博士后培养制度,形成与学科建设需求相适应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机制。通过教师岗位聘用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新模式,构建能支撑“双一流”建设的教师分类聘用、评价、发展体系。充分调动发挥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能充分发挥管理及技术保障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选拔、培养、晋升及激励机制。
(二)培育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
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教育全过程。坚持全员育人,统筹学生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全校各部门各单位,全体教师和干部职工要切实担负起育人职责,立足岗位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学生教育培养中,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坚持全过程育人,完善学生入学教育、学业和就业指导、职业规划与发展服务体系,健全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加强毕业生就业领域战略布局,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最能施展才华的地方就业创业。坚持全方位育人,加强爱党爱国教育。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加强与改进心理健康和体育美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审美与人文素养。
继续实施“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深化“能力为重、通专融合”的高水平有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着力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体系,推动通识、公共基础、大类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优质课程群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本科教学全过程,实施“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搭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以大类培养、学业导师制为主体的培养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强化责权分明的教学管理架构,建立质量问责机制和约谈制度,遴选一批名师和知名教授担任教学团队和课程建设负责人,“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师德水平。
构建与“双一流”建设相适应的一流研究生教育。扎实推进分类培养,显著提升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水平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充分发挥导师教书育人作用,建成一批研究生教学团队和交叉学科团队指导项目,开展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试点国内“双学位”项目。推动中外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有新突破,力争“十三五”末期具有国际交流经历的研究生人数有显著增加。实施“研究生创新创业引领及人文素养提升计划”。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建立质量导向的资源调配与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
(三)构建支撑一流大学的学科体系
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紧扣国家战略定位,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与结构。在强化工科优势的同时,加快理科建设,推进文科和大生命科学学科发展,统筹资源发展交叉学科,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实施“学科水平提升计划”,遴选一批优势学科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持续支持与培育建设。编制与实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打造更多学科高峰,突出办学优势和特色。实施“跨学科合作支持计划”,推动优势学科、基础学科协同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理工结合、文理交融的跨学科团队和平台,在一些学科前沿领域产生较强影响力。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发展,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以全国学科评估为契机,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强化学科建设对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支撑能力。促进内涵建设,力争进入国内学科排名前10的一级学科数有较大增加。改革学科发展机制,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利用学科综合集群的资源优势,促进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构筑良好的学科生态。建立健全学科建设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推动学科信息自我监测、自我评价、自我预警的常态化。
(四)提升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紧扣“双一流”建设要求,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深入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培育计划”,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水平专兼职科研队伍。坚持重点突破和特色发展,实施“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培育计划”,在机电、能源、材料、建筑、土木、环保、经管、法学等领域巩固优势特色,在生命、健康、医药等基础前沿等方面谋划布局,抢占制高点。坚持开放和共享,实施“重点研究基地构筑计划”,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现有各类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以现实需求为导向,推进新兴交叉研究领域重点研究基地的培育建设。构建具有重大特色的人文社科研究体系,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发展,整体提升人文社科研究水平和育人功能,实现分类管理、多样化发展。实施“人文社科资助计划”和“重大项目带动能力提升计划”,培育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原创性、标志性成果。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发挥政策的积极导向作用,注重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核心进行考评与激励,构建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实施“社会服务促进计划”。坚持以市场导向引领成果转化,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将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纳入科研激励与考核评价体系,激发科技服务社会的创新活力,切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地方建设,立足国际视野,着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国内知名度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提升高层次战略研究和高水准应用对策研究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显示度和贡献度。办好高层次继续教育,巩固网络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提高各类教育培训质量,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五)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治校经验,构建与我校学科建设、师资引育、科学研究、管理服务国际化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与服务体系。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抢抓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机遇。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积极推动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成立研究机构、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及出版学术成果等科学研究的国际协同创新。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专业认证活动。支持优秀科研人员到国际学术组织、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任职。积极改善国际化办学环境与服务保障条件。提升管理干部国际视野。实施“留学重大计划”,继续努力扩大留学生规模,优化生源结构。进一步加强全英文授课课程和专业建设,探索建立来华留学生实践基地。继续加强孔子学院建设。
(六)传承创新大学文化
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为一所具有优良办学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宗旨,“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复兴民族兮,誓作前锋”的勇气,“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求知、求精、求实、求新”的学风,都是重庆大学独具的精神品格。我们既要传承弘扬重庆大学独具的精神品格,又要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搭建校园文化交流与传播平台,以多种形式提高我校精神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努力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鼓舞人人向上、推动事业发展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把大学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相结合,让优良办学传统薪火相传,凝聚发展合力,提升学校软实力。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建立校院两级校友工作体系,加强海内外校友会建设,积极培育和构筑支撑学校发展的校友文化和社会资源网络。建造并维护好具有文化内涵、本校特色的校园景观,发掘彰显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和育人作用。完善网络文化活动管理体制,健全网络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大学特色的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文化建设阵地。
(七)依法治校
把学校改革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办学治校水平。依照法律法规和《重庆大学章程》建设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确保制度的落地和执行。加强法治教育,切实增强干部师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性,提高依法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矛盾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依法治校的正确方向。逐步下放权力和下移管理重心,提升学院自主决策能力和治理能力。进一步健全学术治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以校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各级学术组织作用,积极推进教授治学。继续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加强统一战线、工会、教代会、共青团、离退休工作和学生组织建设,拓宽参政议政、民主管理与监督的有效途径,发挥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学术发展和学校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八)夯实办学基础
加强条件保障能力建设,按照“促改革、保重点”的基本思路,加大人员经费、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全面推动学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全面预算管理,通过改革预算分配机制、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强化资金过程控制、建立绩效评价机制、严格问责奖惩机制,促进学校资金的合理高效利用。加强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加强多渠道筹资体系建设,发挥校基金会筹资平台的功能,建立校院两级筹资体系。完成校园规划修编,明确各校区功能定位。立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统筹建设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不断改善师生学习生活工作条件。继续大力推进“平安重大”建设。搭建实验室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施“一流学科文献支撑计划”。建设“互联网+重大”,以信息技术服务学校发展。深化符合校情的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增进教职员工福祉,加强对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提高附中、附小、幼儿园办学质量。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好离退休工作,认真解决老同志实际困难,让老同志分享发展成果,为学校发展贡献正能量。
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引领学校事业科学发展
(一)加强校级领导班子建设
校级领导班子及成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强烈的政治意识、明确的政治责任和严格的政治规矩,带头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学习,特别要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善抓发展机遇,把主要精力放到办学治校各项工作上,着力提高把方向、谋全局、统筹协调、科学管理、攻坚克难、知人善任的能力。要顾全大局,高举团结旗帜,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增强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要敢于担当,弘扬敢抓敢管、敢于批评的优良作风,善于抓住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勇担事、不躲事、能成事。
(二)加强干部队伍能力素养培养
将“德”作为育人标杆和用人导向。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努力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领、作风上过得硬、广大师生信得过”的人才充实到中层干部队伍当中。稳步提高中层干部队伍中40岁以下年轻干部的比例,积极做好女干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和推荐工作。加强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建设,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增强责任担当,提高执行力。构建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积极运用互联网通信和移动终端平台,促使干部更新知识、开阔视野、紧跟时代,重点提高综合素质、履职能力和担当精神。强化干部实践锻炼,推动建立校部机关与学院管理干部轮岗交流机制。加大力度,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地方、企业、高校挂职锻炼、培训提高。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对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调整力度,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健全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制定落实干部提醒、函询、诫勉实施办法,规范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建立工作督办和责任追究机制。
(三)筑牢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师生理想信念、党员党性党风党纪、道德品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不断提高学校各级党组织领导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夯实学校师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教情的变化,巩固并坚守学校思想文化阵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深入了解师生的所思所虑所求,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加强思想引导,切实关心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发挥政治理论课、党团组织生活及新媒体的作用,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振师生推动学校前进发展的信心。进一步拓展对外宣传的渠道和方式,提升学校声誉。
(四)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遵循发展党员“新十六字”方针,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重视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积极构建党员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生动力。在全校党员中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教育广大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引导领导干部成为“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心中有民、心中有戒”的好干部,教师党员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职工党员成为争当“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恪尽职守”的好职工,学生党员努力成为“爱党爱国、信念坚定、勤奋好学、意志坚强、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好学生,离退休党员积极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继续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再做新贡献。
(五)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
紧密围绕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立德树人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主动适应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和党员队伍构成的新变化,继续优化党支部设置模式,扩大党组织覆盖范围,着重提高组织工作水平,加强对流动党员和临时聘用人员中党员的管理。选优配强二级党组织书记和党支部书记,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履职能力。强化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职能,坚持二级单位党组织集体学习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推进“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组织生活制度化、常态化。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加强党员校领导联系二级党组织、二级党组织班子成员联系党支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三联系工作,重点落实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制度,促进党员模范履行岗位职责、联系服务师生群众。
(六)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以问责为抓手,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健全分解、检查和追究的责任体系。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和处理一般性违纪问题,提醒、谈话、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要经常化、有效果,建立和完善教育党员干部遵章守纪的制度和机制。充分发挥二级纪委、校纪委委员、特邀监察员的作用。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切实加强审计工作,提高审计监督效果。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政培训,加强对全体教职工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将廉洁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同志们,早在87年前,我们的办学先贤就提出了“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这一宏大而富有远见的办学目标,一代又一代重大人为之付出了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与完备弘深之大学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从学校目前的基础、实力和发展态势来看,重庆大学有实力、有机会,全校师生员工也有信心和决心跻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继往开来,锐意改革,乘势而上,坚定不移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