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18日,教育部简报单篇采用了我校报送的《重庆大学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现将全文刊登如下:(原文链接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165/201404/167465.html)
重庆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并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科研全过程。
强化“三进”,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一是进课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在有关课程中开设“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等。二是进科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提供学科支撑。每年投入经费30万元,鼓励、支持教师申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项目,已产出一批成果。三是进师生头脑。定期组织全校性的教学示范课、名师讲堂等活动,及时总结、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经验。注重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入脑、入心。
创新“三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一是变理论灌输为以理服人。要求教师结合日常生活,切中大学生实际,以浅显生动、循循善诱的语言,让大学生体会到真理的魅力。二是变传统讲授为互动参与。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唱独角戏”等现象,采用“学生上讲台”、分组讨论、演讲辩论等互动模式组织教学。三是变单一课堂教学为课堂上下有机结合。充分运用观看影视资料、组织参观访问、指导课外阅读、开通网络平台等教学手段,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通形势政策课网上学习平台,学生登录平台观看视频、阅读文献获得自学环节相应学分,采取查阅资料网上答题方式完成课程考核。
注重“三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一是内容具体化。着眼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以道德宣传及实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文化传承与建设等为内容,开展“理想、责任、诚信、成才”教育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二是载体多元化。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与社会调查、基层锻炼、志愿服务、专业课实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拔学生到巫山、云阳和酉阳等县的乡镇挂职,让学生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三是形式多样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课堂拓展到爱国主义教学基地、革命老区等。在井冈山开设特色情景体验课——“红军的一天”,让学生在角色模拟中深化认识,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和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