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领导讲话 > 正文 >
舒立春关于重庆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的讲话
发布日期:2014-04-23 00:00  阅读次数: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

大家好!下面我就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向各位领老师做简单介绍。

一、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情况

学校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斗争工作。一是注重加强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管理,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特别在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和接受国(境)外基金资助等管理工作上,学校认真执行和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创新地提出了8个“三到位”的管理要求,即三要求、三必须、三察看、三做到、三加强、三严防、三控制、三慎重[i],切实做到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不让持错误政见者进入面向广大师生的讲堂,不让敌对势力在高校找到渗透破坏的平台。

二是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创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以情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特色育人模式,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两者有机结合,为师生知校、爱校、兴校提供思想动力和源泉。加强群体教育,以校史校情教育、成长规划教育、专业教育为主要实施内容,采取讲座、参观、座谈等形式,引导师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 组织实施了全国道德模范高校巡讲、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巡讲等活动;以“每周一小时劳动”、“文明礼仪在行动”等为载体,开展优化校园环境、文明校园共建活动。开展了“弘扬师德师风,喜迎党的十八大”为主题的教职工文艺汇演,以及“喜迎十八大,国粹艺术进校园”、音乐之声巨星梦想学院校园行、首届感动重庆微电影大赛等活动,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鼓舞师生学习工作热情和激情。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

1.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

目前,我校在校本科学生为29680人,从事学生工作的一线本科生专职辅导员116人(含2+3),教师兼职辅导员8人,班主任574人。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根本,质量为核心,按照“推进民主管理、鼓励自主发展、崇尚独立精神”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特别是在利用新媒体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和搭建专业化思政队伍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搭建新型服务育人平台,拓展网络思政工作“第三课堂”。学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民主湖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手机报等互动传播特点突出、具有创新形态、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新媒体开展学生思政教育与服务工作,通过做好“组建网络思政管理队伍、构建网络思政联动工作体系、发挥网络领袖引领作用、创新网络思政载体、实现网上网下良好互动、分享推广学院和学生社团经验”等六项工作,大力推进学生“第三课堂”建设,助推立德树人不断取得新实效。全校辅导员在“中国大学生在线”共撰写博客1600多篇,点击量超过25万人次。学校党委副书记肖铁岩获得2011“回响中国”改变教育微力量奖和新浪微博风尚高校领军人物,2013年度新浪微博致敬导师等称号。多名辅导员荣获全国辅导员博客优秀博客奖、优秀博文奖等荣誉。

搭建三个平台,打造一支专家化专业化的思政队伍。搭建职业化培训平台。学校设立70万辅导员职业能力专项经费,构建集“入职教育、专技培训、工作沙龙、交流互访”等于一体的职业化培训平台。打造教学研究平台。由学工部牵头成立了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职业发展、心理健康教育4个教研室,56%的辅导员加入教学研究团队,《形势与政策》经过三年的探索和改革,课程学生评优率由原来的75%左右提升为现在的93%,其教学改革成果2013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定为二等奖。构建竞技提升平台。积极依托各种学生工作竞技活动“以赛代训”,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近年来,结合全国技能赛事,全校选派了30多位同志外出学习,现场观摩;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实施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十佳基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评选等比赛和评选活动。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

目前,我校全日制研究生总数为15348人,其中博士生3192人。学校于2002年成立了研究生工作部,现共有在编职工7人,全校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共19人,兼职辅导员15人。研究生工作部下设1个办公室,负责全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服务、奖助学金、心理健康、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工作。多年来,我校不断创新和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12004年我校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全面实施研究生按专业设置党支部的做法,受到了教育部和重庆市委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光明日报》三次报道了我校的这一创新举措,重庆市委专门成立了调研组来校调查后,在全市高校推广这一做法。(2)我校博士生社会实践服务团1994年成立以来,每年都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14年荣获“中国优秀博士服务团”称号,并被授予全国“百佳优秀博士团”,先后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3)我校研究生于2010年成立了郭明义爱心团队重庆大学分队,并陆续在各二级学院建立支队,以此为载体多次开展科技下乡、义务支教、法律援助、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等爱心公益活动,积极践行雷锋精神。(4)为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实践与创新能力,变“哑巴学术”为“学术交锋交融”,从2002年开辟“博硕论坛”、“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每年在校内外举办博硕论坛、学术创新论坛100余场,加强学术交流,倡导学术诚信。

三、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情况

我校历来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准“双规划、双实践、双进步”的思路,通过“思想、作风、环境”三个环节,大力推进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始终,逐步提升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2007年起,启动了校内党建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项目,六年多来共有200多个申报课题获准立项资助;为培育学校未来学术学科领军人才,“百人计划”采用国际通行的“预聘制”,把“德才兼备”作为优秀青年学术人才的首要标准,学校已引进优秀青年学术人才40余人。二是齐抓共管,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到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推进青年教师队伍整体发展。严格执行《重庆大学教职工年度(聘期)考核办法》等规定,把师德师风的考核结果与晋职晋级、岗位津贴、争先评优、出国进修等直接挂钩。三是强化育人环境建设,以良好的机制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每年开展评选“优秀青年教师”、“伯乐奖”、“教学工作优秀教师”等活动,组织“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的问卷调查和评选,每年举办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激励青年教师弘扬优良师风,治学严谨,投身事业;从2010年开始,学校逐步深化职称改革工作,完善人才晋升体系,建立适应学校发展需要和促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晋升制度;学校为新进青年教师提供10-20/人的安家费,每月2000元的租房补贴和12000/年的博士津贴。学校利用教育部提供的每年约2000万元的专项经费,培育和提高4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每年拿出700余万的资金支持出国交流和学习等,对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

我校现共有党员17747人,包括学生党员13064人,在职教工党员3261人,离退休党员1422人。设有二级党组织40个,其中二级党委33个,党工委1个,党总支6个。现有党支部661个。2011年学校党委被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2年学校党委荣获“重庆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学校党委将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作为学校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各级党组织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为深入推进综合改革、提升办学治校能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坚强保障。

一是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基础,加强理论武装。坚持校党委中心学习组和各二级单位党组织集体学习制度,先后召开以“大学管理理念与现代大学制度”、“认清形势明确使命 勇于担当”为主题的校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不断提高校级领导班子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驾驭全局、处理问题、办学兴校的能力。统筹好学校中层干部脱产轮训、青年干部培训和海外培训,科学安排新进校人员岗前培训、各类业务培训和理论培训。先后自主举办中层干部培训班6期,海外培训班3期,共培训干部300余人次。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党校的作用,定期开展教师、学生支部书记培训工作,着力提高全校基层党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拨专款设立“重庆大学党建工作研究项目”、“辅导员思政科研项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推进理论创新。自主研发重庆大学党委党校网络学习平台,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二是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核心,践行党的宗旨。组织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全校上下普遍开展“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活动,全部各二级党组织、党支部和全体在岗教工党员全部制定了书面承诺,面向全校公开并接受监督,累计评定出人事处党支部等57个党支部(党小组)为“创先争优活动示范点”,广泛营造“比学赶超”的争创氛围。做好发展学生党员服务工作,坚持“早宣传、早发现、早培养、严要求”,规范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程序,完善汇报思想、培养考核两项管理制度,建立起一套横向促进学生之间的“传、帮、带、管”,纵向加强党员教师对学生教育引导的立体培养服务体系。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时出台《重庆大学机关工作作风规范》、《重庆大学教职工道德规范》、《重庆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等制度,通过开通校园手机网,开办重大手机报,发布就业微博,成立后勤服务呼叫中心,推行投递式报销试点等举措,优化服务环境,简化内部流程,方便师生办事,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以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为动力,保障科学发展。建设“心连心”党建育人平台。目前本科生“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支部,高年级党支部建在班上”的格局成熟,全校研究生党支部中90%以上按专业设置,组建了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985”教师党支部。在现有组织设置基础上,逐步实践将党组织建在新型育人平台和社会服务活动上,确保组织建设全覆盖。先后在电气学院抗击冰冻雨雪灾害技术组、建筑学院舟曲重建规划小组等专家组中设置党支部;在暑期社会实践和暑假带薪实习活动中设立党小组,在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上试行联合党小组。研发“点对点”干部培训平台系统。自主研发了党校培训、干部培训和公众学习“三位一体”的党课培训平台。截止目前,共有6期中层干部培训班260名学员参与了网上教育学习,累计学习2800课时。建立“面对面”党群帮扶制度。构建教工党支部联系学生党支部、二级党组织班子成员联系学生党支部、教工和党员干部联系和帮扶困难学生的“三联系”帮扶体系。225个学生支部由学生担任支部书记,全部设有教师联系人作为党建指导员。


[i]三要求:属地管理的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三必须:邀请嘉宾必须有演讲提纲;演讲现场必须有监审;演讲结束后必须有全程的录音或录像。三察看:对拟将作讲座的嘉宾察看政治背景、过往的观点和社会反响(网络);演讲前在接待沟通过程时察看嘉宾的心态和想法;活动期间和结束后察看和收集师生的反映和真实看法。三做到:做到按校内程序申报和审批;做到没有审核意见坚决不举办;做到严格执行工作纪律,不给学校添乱和抹黑。三慎重:上级组织及其他的熟人推荐讲座等慎重安排和组织;学生自发或私下联系来申请的慎重安排和组织;与本专业和工作领域关联度不大的慎重安排和组织。三严防:严防违反政治纪律事件和违规及泄密事件发生;严防组织工作的脱节和活动中无责任人、无预案及应急处置准备;严防与校外商业机构合作、校外人员大规模进校参与活动。三控制:严格控制大中型活动,合理选择听众规模;严格控制敏感日开展敏感话题或与此有关的活动;严格控制境外资金来源和基金资助。三加强:加强报审和监管机制建设;加强按规定向上级咨询和报告;加强此项工作机制的沟通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