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领导讲话 > 正文 >
张宗益校长在重庆大学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18-12-17 09:13  阅读次数:

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今年6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部第一次召开全国会议专门研究部署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9月,党中央组织召开了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包括本科教育在内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和部署,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召开本次“重庆大学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不忘初心,建设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牢记使命,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牢固确立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建设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下面,我围绕会议主题,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过去四年学校本科教育发展

2014年教学工作会议以来,我们密切跟踪和学习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态势与最新成果,把握本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总结本科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本科教育顶层设计,推动学校本科教育取得了重要成就。

一是坚持以本为本,牢固确立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学校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人才培养作为本质职能,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工作,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和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在人员、经费、政策机制、资源保障等各方面全面落实和巩固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

二是坚持目标引领,强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愿景,以造就“行业精英、国家栋梁”为办学使命,明确了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着力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品格、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与浓郁的本土情怀的优秀人才。

三是坚持立德树人,一体化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学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全面统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各个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从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构建一体化的育人工作体系,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初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四是坚持学生中心,探索学生全面发展多元路径。学校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作为首要追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弘深学院、博雅学院、重庆大学-辛辛那提联合学院建设,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晨曦计划”“启航计划”,强化第一、第二、第三课堂之间的协同。支持组建多样化的学生课外科技兴趣团队和文体类社团,积极推荐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学分,以多元支持体系构建起学生多元发展路径,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坚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着力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楔形”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突破专业壁垒,构建了创新人才跨界培养新模式。打开“三门”办学,建立起“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与国际高水平大学之间“3+1”“3+1+2”等实质性协同与合作培养模式。

六是坚持内涵发展,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学校坚持在本科教育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按照“学生中心、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科学发展”的原则,实施专业分类分层建设,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积极开展专业认证,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实施《重庆大学本科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意见(2015—2018年)》,科学规划课程建设,建立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探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着重解决课程对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达成关系。出台《重庆大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加强教材选用管理,鼓励教师编写出版高质量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稳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实施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小班化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开展“大部制联合毕业设计”。推动研究性教与学的学习、研究、实践,引导和激励教师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引导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心无旁骛求知问学。

七是坚持完善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学校根据总体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发展需要,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实施预聘制教师评价管理办法、新聘专任教师聘期考评办法、教学工作优秀教师评选办法等管理制度,建立起多元化的教师评聘机制,汇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意见》,大力建设本科教学团队。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完善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激发教学基层组织的潜力与活力。完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给本科生上课的比例。加强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健全中青年教师培训体系,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八是坚持持续改进,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学校坚持质量导向,以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为目标,将教学质量关注点从学校主体转向“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既注重资源投入更注重资源利用,既注重教育结果更注重教育过程。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师职称晋升与考核严格挂钩,实施本科教学“一票否决制”。建立了校、院、系三级督导机制,采用常态数据监控、全过程评价、内外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等方式方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发挥教师评价的作用,构建了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四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水平持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水平有特色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本科教育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重庆市教学名师2人,立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4项。本科新生录取在最低分差、平均分差、分数排位等方面保持持续增长,生源质量不断提升。

——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等10个专业通过专业评估认证,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燃气工程、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通过国际认证,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通过AACSB商学院国际认证。7个学科专业群获批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30个专业获批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21个专业获批重庆市一流专业。

——建设校级精品在线课程101门,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搭建SPOC在线课程学习平台,上线课程318门次。每年开设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120余门。

——ACCA实验班、中广核实验班、长江电力实验班、“3+1+2”汽车领域本硕连读等培养模式效果良好。重庆大学-辛辛那提联合培养的首届56名学生毕业,其中50名同学继续深造,超过50%的学生被海外名校录取。首个学生获得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实习生资格,实现零的突破。2018年学生出国访问交流规模增长30%以上。

——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获批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市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等共计3434项,学生参与率35%以上。培育创新创业实践团队400余支,涌现出“云威科技”“伏特猫”“焊武帝”等一批优秀创新创业团队。

——本科生获得各种国际级奖项296项、国家级奖项1449项。其中,国际特等奖2项、全国特等奖6项。前不久,在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喜获1金3银2铜的历史最好成绩,时隔九年再次捧得优胜杯;在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摘取了唯一的特等奖。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连续三年获得Outstanding Winner奖,最高奖获奖数居全国高校第2位,连续两年获得大赛最高单项奖“SIAM”奖及“Informs”奖。

二、学校本科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和快速发展,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全球创新版图、全球经济结构正在加速重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这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创新是第一动力,必须矢志不移自主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还不够足,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就要求必须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必须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必须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党中央召开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我们要对标对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深化内涵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着力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二)本科教育是大学立命之本、发展之本的共识更加深入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本科教育的性质和作用决定的。从其本质属性看,本科教育阶段既是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成型期,也是学生知识架构、基础能力的形成期,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关键。从其地位作用看,本科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体量规模最大,培养的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最多,在我们学校本科教育的体量规模也超过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对象。同时,本科教育又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没有优秀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毛坯和种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可以说,本科生培养质量不仅决定着本科毕业生质量的优劣,更直接影响到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为此,陈宝生部长强调必须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他认为,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

近年来,受到教育内外和大学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就主要是基于以上考虑召开的。为加强本科教育,教育部已经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也就是“新时代高教40条”,要求我们认真反思学校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认真评估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是否全面提高,认真回答学校一流本科教育如何建设。

(三)我校本科教育理念与实践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已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当前本科教育确实存在一些很重要但却没能够得以很好解决的问题,其中既有全国高校的普遍性问题,也有我们自己的特殊性问题。

从普遍性看,本科教育普遍存在重视教师教学、轻视学生学习,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养成,重视帮助学生“学好”、轻视引导学生“好学”,重视教育学生成长、轻视教会学生做人等问题,或者说在落实学生中心、能力培养、学习志趣激发和做人教育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同时,在本科教育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领导精力投入不到位、教师精力投入不到位、学生精力投入不到位等问题。这种理念和实践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多习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探究精神,“均值很高、方差很小”,能较好适应追赶型、跟随型经济社会的需要,却不能满足引领型、并跑型经济社会的需求。

从特殊性看,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存在本科教育受传统思维影响较大、本科专业建设来自学科布局和发展水平的支撑力度不够、整体生师比偏高、高水平教师投入教学不够、教学学术氛围不浓等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要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清醒认识和深刻理解。我认为,我们重庆大学要培养的是人格健全的人,既体现全面发展又体现个性发展的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拥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把握机遇、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创新理念、勇于实践,争当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排头兵。

三、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行动,也是全体重大人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当前,我们正迎来新时代教育的春天,我们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补短板、促改革、提质量、上水平,全力建设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坚持立德树人,坚守新时代大学价值使命

一要巩固本科教育基础地位。陈宝生部长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八个首先”的要求,强调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和教学工具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我们要结合学校实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资源上倾斜投入,在机制上创新保障,全面落实好“八个首先”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夯实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

二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坚持中国特色,体现重大风格,围绕做好“四个服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质量观,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坚信“人人皆可成才”,注重“全人”教育,突出“个性”教育,着力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和教学发展观,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调动好两个积极性,让老师爱教、善教,让学生勤学、乐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三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我们要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坚持德才兼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习近平教育思想“五进”行动,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提升思政工作质量。

(二)加强顶层设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生态

一要优化学科结构。高水平学科是高水平专业的基础,具有一流的学科才能办出一流的专业。去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专家组明确指出,我校学科布局和发展水平对本科专业的支撑力度不够,特别是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不强,人文学科比较弱,难以适应和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为此,要以科学的思维指导学科的布局与发展,深入研究学科专业的结构体系,大力推进学科群、专业群建设。要围绕整体办学目标,选准基础学科和人文社科,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重点强化建设,积极推进理工融合、医工结合、文理渗透。要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完善学科评价体系,建构多样包容的学科生态。

二要调整专业设置。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的“四梁八柱”。目前,我校有本科专业97个,总体数量偏多,且仅有三分之二的专业达到优良标准,优良率在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中偏低,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为此,要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完善专业标准和评估机制,扩大专业认证和评估范围,健全动态调整、优化和退出机制,加快建设一流专业。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深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加强新工科建设,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医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相关专业,更好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要丰富课程体系。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目前,我校课程总量共2800余门,生均课程偏少,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课程数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一流大学建设要求及学生发展需求。为此,要加大课程开发建设力度,加快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丰富各类课程资源。规范课程设置管理,强化基础课程建设,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建立起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围绕“5C”核心能力培养,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打造学校通识教育2.0版,为大类培养、学科交叉、通专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跨专业开课、跨学院开课、全校开设通选课等方式,实现资源互通、课程共享、学分互认,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要规范教材使用。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要严格落实教材选用制度,优先选用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教育主管部门或者教育部各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鼓励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积极参与教材研究和编写工作,推动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转化。

(三)聚焦学生发展,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创新

一要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助于规范本科教学秩序,优化教学资源。目前,我校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还有待提高,学分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学生学业挑战度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此,要注重因材施教,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挖掘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完善主辅修体系,探索微学位/学程模式,建立更加灵活的转专业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需求。实行弹性学制,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指导学生开展跨专业学习,支持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学分。严格学业标准,实施本科生荣誉项目,探索为优秀毕业生颁发荣誉学位,增强学生学习的荣誉感和主动性。

二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目前,我校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够高,部分教师课堂教学准备不够充分、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过程比较被动,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为此,要坚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深入设计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课堂教学模式革新,继续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推进研究性学习。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智慧教室建设,加快建设课程网络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要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尊重志趣、激发自信,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学习成果的习得。目前,我校部分课程存在教学过程评价形式单一,试卷设计对课程教学目标考核的支撑度不够等问题。为此,要加强学习过程考核,提高过程考核质量,坚持多样化评价,构建与学生评价相关的反馈、咨询机制。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严格落实查重、盲审和抽检等制度,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四要强化管理服务育人。关注学生发展,要贯彻落实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和要求。目前,我校管理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在多校区办学条件下,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有限,学生与专业教师深度接触的机会较晚,学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频度和个性化指导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此,要全面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理顺各校区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形成一体化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体系。落实学业导师制度,加强学业指导和生涯指导,用志向和目标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招生年度总结报告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强化结果反馈与使用,健全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五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目前,我校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改革还不够深入,效果还不明显。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改革。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开设实践导向的创新创业课程,加强以行业专家和企业家为主、创业典型为辅的“双导师”培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大力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鼓励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和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敢闯会创”能力。

六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努力构建有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调整学生奖励激励体系,按照分类覆盖、科学导向的原则,设立美德公益、学业学术、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多元发展等多种类型的荣誉奖项,体现学生荣誉体系的多样性、激励性和包容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本领

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教师先后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殷切希望,寄望广大教师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把师德规范要求融入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评优奖励等工作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注重发挥榜样作用,大力选树师德师风典型,传承弘扬历代重大人献身教育事业、潜心治学治教的蜡烛精神、园丁精神,通过讲述重大身边人、身边事感染每一位重大人,努力营造崇德修德、甘于奉献的良好氛围,激发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要优化专业师资配置。师资队伍水平作为高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在高校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被公认,为适应新时期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需要,必须不断优化专业师资配置。目前,与同类高校相比,我校整体生师比偏高,生师比最高的专业达到了24:1;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地缘结构不合理;高水平教师、高层次人才缺口比较大。为此,要继续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将师资队伍建设列入“双一流”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改革完善配套的人事政策,在最短的时间内扭转部分专业师资严重短缺的局面。要加大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的引进力度,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改善教师学缘结构、地缘结构,为一流人才培养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高质量教师资源。

三要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是人才培养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是判断学校人才培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目前,我校教师开展学术性、研究型教学的能力还比较有限,教学水平还不够高。为此,要充分发挥我校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作用,加快完善教师教学终身发展体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加强现代教育理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培训,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背景和智慧教学环境下的角色需要,更快实现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设计者和促进者”转变。选送更多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行提高教学能力专题培训,拓展育人视野,提升教学能力。同时,要通过“内培外聘、专兼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培训师和咨询师队伍,提升教师教学培训质量和效果。

四要打造优秀教学文化。教学文化是教师教学发展的根基。目前,我校仍存在高水平教师投入教学不够,工科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落实不到位,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要积极推进优秀教学文化建设,将教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推动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要树立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也是学术的观念,打造崇尚教学的精神文化。要在经费配置、职称评聘等工作中重点支持教学成果、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建设,打造支持教学的物质文化。推动建立教师教学荣誉奖励项目,完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打造发展教学的制度文化。

(五)集聚各方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有效机制

一要完善有关协作联动机制。本科教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圆心”,要健全校内管理协同机制,校院两级党政一把手和班子成员、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都要自觉地围绕这个“圆心”转,所有职能部门的工作都要围绕它去展开。要建立与社会用人部门合作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要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吸引汇聚更多社会优质资源支撑学校本科教育。要优化招生分类选拔机制,加强生源基地建设,促进高中、大学之间的有机衔接,不断提高生源质量。

二要强化科教产教协同育人。健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传承学校“产学研”办学特色,将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支撑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深入开展研究性教学、本科生科研、服务性学习,以一流科研支持一流人才培养。努力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依托各类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成果,开展“一流本科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试点,搭建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三要深化国际合作育人。国际化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牵引。目前,从全英文课程数、境外教师数、到境外高校深造学生数等多个指标看,我校学生培养的国际化程度都偏低。为此,要坚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全球视野推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创新和完善国际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学外语教育,构建外语学习良好生态。加大国际化市场开拓力度,推动各学院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实质性合作,共建研究院或研究中心。加快国际校区、国际联合研究院建设,吸引集聚海外优质教育和高端智力资源。大力引进全职外教,推进学校国际化水平快速提升。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支持本科生到海外一流大学访学交流,树立更大的理想抱负。积极推荐更多优秀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六)塑造质量文化,提高人才培养整体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核心在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监督和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当前,我校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够完善,本科教学的管理、运行、评估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办评”分离等。为此,一要聚焦一流人才培养,建立以培养目标达成情况、培养过程质量、学生学业质量、教师队伍质量、社会评价质量为重点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二要改进自我评估制度,依托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加强校内专业基本状态数据的分析利用,细化教学监控结果,强化实习实践环节监控,健全教学质量预警机制。三要严格质量评价标准,推进管办评分离,改进学生评教办法,形成教学质量有监督、有评价、有反馈、有指导、有改进的闭环系统,完善质量持续改进工作机制。四要加快教学质量信息化平台建设,整合学院、专业基本状态数据、学校整体状态数据,建成全面系统的教学质量教学信息平台。

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本科教育是学校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一流本科教育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基础。建设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是学校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提出的一项战略性的行动计划,需要我们凝聚共识、同心奋斗,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让我们携起手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