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资源协同、师生协同、评价协同一体深入推进思政课建设,持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资源协同,构建多维融合的思政育人资源体系。联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思政资源,形成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贯通互补的育人新格局。一是精准滴灌“第一课堂”,夯实思政教学核心资源。持续建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开好开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深入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工作,坚持“马工程”教材使用全覆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被评为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持续推行思政课中班教学,扩大领导干部上讲台、先进人物进校园覆盖面,上好“开学第一课”“毕业最后一课”,获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项目。二是浸润渗透“第二课堂”,激活校本红色育人资源。深耕校本育人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将学校校史馆、“立德树人”展览馆和各类专题展览中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爱国奉献的感人故事,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转化为生动的思政素材,有机融入本硕博各学习阶段的思政课教学,激发学生爱校荣校情怀与强国报国志向,增强思政课的贴近感与感染力,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三是实践养成“第三课堂”,贯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资源。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多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严格落实本科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联动校外资源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劳动体验等实践活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等主题社会实践,打造一批“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
深化师生协同,打造教学相长的思政育人共同体。从教师协同、学生协同、教学相长三个维度发力,推动打造师生深度互动、同向同行的思政育人共同体。一是强化教师协同,提升思政研究教学水平。在理论研究上,成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组织教师团队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学理化和分领域分专题研究,近10年发表教学改革论文70多篇(CSSCI期刊论文近20篇),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3项等,教师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1项、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特等奖1项等,3名教师获得省部级名师工作室立项。二是推动学生协同,激发思政学习主观能动性。鼓励思政课教师运用智慧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实现课堂实时互动与学习数据即时反馈,提出“全实景深度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常态化开展思政课小组研学、情境展示、课题研讨、社会实践等,推动学生在准备和参与竞赛的过程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和积极展示者,实现“融入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育人效果。荣获第七届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等。三是促进教学相长,形成双向赋能良性循环。引导教师广泛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协作解决,实现课堂由“教师独奏”到“师生合奏”转变,以学生的新鲜视角与活跃思维反向激发教师创新灵感,最终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协同,师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形成双向奔赴的良好育人态势,有力推动思政课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用脚步丈量乡村,用眼睛见证发展——一次田间地头的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入选2023年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优化评价协同,筑牢质效并举的思政育人良性循环。从评价维度、评价主体、结果运用三方面优化协同,增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一是健全综合评价维度,全面衡量学生成长成效。在学生侧聚焦学习获得感,构建“过程-结果-发展”多维度评价体系,借助问卷调查、访谈及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情感领域的成长。在“过程”维度,聚焦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涵盖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贡献、课后实践作业完成情况等多个方面;在“结果”维度,着重评估学生在思政课学习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论运用水平;在“发展”维度,关注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个体成长与未来发展潜力。二是创新多元评价主体,科学评定教学质量水平。聚焦教学质量,实施“教师-学校-学院-学生”四维考评模式。学校与学院教学督导通过随机听课、专项检查等方式,对思政课课堂教学规范与质量进行监督指导;教师通过相互听课、教学研讨等实现互评互学;学生通过期末评教、座谈反馈等渠道反馈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通过科学评定思政课专任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为思政课教学管理和改革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三是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推动思政教学持续改进。将年度评价数据与周期跟踪结果深度融合,建立“评价-反馈-改进-提升”闭环机制。结合学校和学院教学督导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果,通过组织思政课示范课、开设思政课名师讲堂、实施思政课教师“一对一”导师帮扶等,有效解决教学难点,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学校思政课建设经验和模式被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等兄弟高校借鉴应用,相关成果被《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