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工作 > 正文 >
重庆大学简报(2012第1期)
发布日期:2012-06-12 00:00  阅读次数:

重庆大学因校制宜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

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阵地。依靠因校制宜、特色办学,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10多年内实现异军突起,力促学校向具有高水平文科的综合型高校转变。

一、学科交叉,重点突破。依托传统理工优势学科为背景,重庆大学大力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如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通过依托学校在电力行业背景优势,围绕电力能源经济与管理学科领域开展了持续的研究,2002年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成为学校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在建筑经济与管理专业领域具有凸显的学科特色。经过进一步学科拓展与延伸,2003年学校新增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05年新增数量经济学、环境资源法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填补了重庆市经济学博士点的空白。重庆大学日益发展的人文社科事业,已能支撑起一个与“985大学”拔尖人才培养相称的科研创新环境,为越来越多的高层次文科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学术研究条件,同时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20117月,重庆大学成立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聚集和引进国内外顶尖学术人才和有学术潜质的年青学者,开展高起点、高目标和高质量的学术研究,通过跨学科方式创造一种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进一步实现学术超越,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高等研究院先后成立了政经法研究中心、史学和古典学研究中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研究中心等,各研究中心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学校人文社科的未来发展布局,逐步孵化出各新兴学科的雏形。短时间内,大批高水平人才的加盟,有力地提升了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氛围和影响力。

二、立足重庆,服务社会。重庆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时刻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战略需要进行学科布局。学校将西部地区,尤其是三峡库区、重庆市的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重庆大学法学院2002年恢复成立,随后紧紧把握三峡库区对资源和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的战略需求,在环境资源法学研究领域形成了丰富的成果,于2005年成功获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二级学科博士点,2009年建成法学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建成法学一级博士授权点,发展速度被法学界称为‘重大法学现象’。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985工程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院、城乡统筹发展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自成立之日起,便积极参加重庆市重大决策和咨询服务,完成若干专题调研报告,并获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基金项目资助近50余项,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其他重要科研项目139项,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和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00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1项。有力地支撑了学校相关学科的建设和整体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学校还充分发挥人文社科“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200611月,中共重庆市委二届十次全会提出“构建和谐重庆”,学校积极响应,主动承担了政府布置的十大专题中的两大专题研究。冉光和教授的《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三峡库区应建成国家级生态经济特区》、《从国家安全的高度保护好三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等研究成果报送中央及国务院并被国家主要领导人亲自批阅和批转。截止20109月,学校先后与重庆市30多个委办局和区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派出专家担任顾问、选派科研骨干支援地方建设、全面参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等方式,合力打造了科研服务平台,为学校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传承文明,以文育人。重庆大学认识到高校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将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培养素质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强,同时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追求真理、拥有独立人格、富有批判和创新精神的接班人。学校通过通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201110月,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经典阅读》正式开课。特别邀请重庆大学人文高等社科研究院资深兼职教授、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甘阳教授,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研院院长、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系系主任张旭东教授等八位在国内外学术界和通识教育界的著名学者组成师资团队授课,学科涵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政治和法学等多个领域。在此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将逐步推进。

此外,学校还积极建设大学文化来熏陶学生和感染学生,在传承中充分发扬了学校“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追求“真”,即“真理、真实、真人、真情”;追求“立”,即“独立学术、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追求“德”,即“担当、宽容、关怀”等校园精神的实质和精髓,激发师生的创造性,使新思想、新技术不断发生、发展,在潜移默化间使学生成才。

四、另辟蹊径,创新发展。按照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式,往往摊子铺得很大,投入和建设时间往往与效果不成比例。重庆大学另辟蹊径、反向操作,采取先高端后全面,先博士后本科的路径,引进高水准人才提高学校人文社科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在局部领域形成局部优势,占领学术制高点,条件成熟后再纳入到原有学科体系,进而完成学科的整体布局的调整。2011517日,学校成立文理学部,并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云东教授为学部主任。文理学部成立后,迅速在原有文科的“存量”与高等研究院的“增量”结合上下功夫,既加强传统学科的建设,使之增强活力,更积极扶持基础文科、交叉学科,带动哲学社会科学整体的发展;实施了青年学者学术发展计划;强调教学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实施优势转移战略,把学科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尊重学科差异和发展规律,引导队伍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在文理学部成立后不久,学校还相继成立了信息学部、工程学部、建筑学部,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法学院独立运行,逐步形成了“四部两院”的格局。